作者:占地为王数码会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顾城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这个要一直追溯到幼儿的时期,那时候父母他们工作很忙,我们住的一个大院里面都是一帮子小孩自己玩,有爬墙上树的、有掏鸟撵狗的,我也会参与到这一波的淘气大军中去,但是更多的时候我还是会一个人静静的“看”书。
还不识几个大字的我看不了高深的著作,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的“读书”,因为那时候有一个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读物:连环画,也叫“小人书”或者“画书”,因为上面每一页都是画着人物。
在我上大学之前对于中国的“四大名著”我都没有完全读过“全本”,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它们的了解,因为我早早的从连环画中了解了它们的内容,无论是赵云长坂坡还是关羽千里走单骑,杨志卖刀还是武松打虎,猴王出世还是三打白骨精,我都能如数家珍,还有隋唐英雄、岳家将、封神演义、东周列国……连环画如师如友伴随着我的童年时光。
那时候我是大院子里面的孩子王,常常有小伙伴无聊了就会聚到院子里的石榴树下,听我“说书”,我煞有介事讲的一板一眼,有时候胡同口的爷爷们下完象棋走到这都会听一段,然后夸赞几声,“说得好”,给我们分些糖果。
书如我命。所以我最不允许书的丢失,小学的时候,学校号召捐书,我看看这本,瞅瞅那本,拿起来又放下,万分的不舍,最后家里人看我实在选不出来,到书店买了一本新书捐了出去。我一直认为如果中国的连环画能够引导形成有市场的产业的话,绝对不输日本动漫的,可惜一朝萧索,换来读者满怀愁绪。
随着识字渐多,我已经不满足于连环画,开始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整个的学生生涯我就是和各种书籍打着交道过来的,俗如故事会、雅如古诗词;装逼如现代诗,鸡汤如读者意林;艰涩如文心雕龙,偏僻如美学,我都有所涉猎,甚至抱着一本《辞源》我都能读的津津有味。我深信陶渊明的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不喜欢读书的人往往把之作为借口,但是却忽略重点在于后面还有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真是这样的,当你突然悟通了一个问题的时候,真的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
别人视之艰涩难懂的我一样甘之若饴,比如尼采、弗洛伊德。
读书为一乐趣,而淘书亦是一大乐趣。淘书如追女,当你套弄到一本好书,就像是追到了班花校花一样的兴奋。我从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买书,有个卖连环画的每周五会在校门口支上一摊,上面放满了连环画,很多都是我有的,但是却也有新出的,比如下面这套《薛刚反唐》每周来一本,每到周五,我就抓耳挠腮的望眼欲穿,一买到饭都不吃的一气读完。
作为精神食粮,书可也不便宜。有的一本售价就是一个星期的早餐,而且那时候主要的“正规军”新华书店可是一点也不打折,个人的书店会打个不低于八折的优惠,可也不是我能天天消费的,那么我会骑着自行车和同学满大街的转悠,全城哪里有书店书摊,就是在犄角旮旯我也了若指掌。比如有套五角丛书涉及领域广,文艺哲学社会学等等可谓无所不包,内容也棒就像升级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价格还便宜,真的只有五毛钱,我是每出必买。
淘书的快感开始于发现好看的书,兴奋于付钱刹那,高潮于读书时候的乐在其中。但是却没有不花钱弄回一大捆痛快!中学的时候,很多本地的企业都改为民营,不再那么重视职工的精神食粮,重要的背景是文学经历了高潮之后逐渐没落。一个同学的亲戚跟我们说厂里面的图书馆关闭了,图书随便拿。我们听了之后就像饿极了的狼,飞奔而去,在各个“夺宝”队伍里边虎口夺食,夺下了几百本,当运回“分赃”的时候,感觉不亚于中了彩票。
这是其中几十本星星诗刊中的一本,另外《收获》《花城》《当代》《十月》《人民文学》数十本,这其中可谓汇聚了当代文学的多半大家,比如贾平凹、余华、陈忠实、刘心武、阿来、余秋雨。
好读书之人往往还有盖藏书章的习惯。
虽然喜欢读书,但是也是有懈怠的时候,比如一下子弄回几百本,就难免有放着慢慢读的想法,时间久了,反而汲取的内容不多。所以,我深信“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本地的图书馆是我中学时候的主要借书来源。二十元的借书证可以看一年,只是新书添置的慢,每次只能借一本。但是我看书很快,通常的小说传记一天就可以通读,我还记得第一次借书还书的情景,早上9点借的书,下午5点我去还书,管理员问我:“书怎么了?”我回答:“看完了。”管理员满脸的惊讶,当然每天来一次,管理员也都麻木了,有时候会默许我借两本。
看《巨人三传》我用一天,看《尘埃落定》我用一天,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同样的用一天,只是像如《平凡的世界》般深沉的以及《天龙八部》这样长篇幅或者文学大家的散文需要仔细品味的的可能会用三五天或者更长的时间,虽然很多没有尝出什么味道,但是就像美食过一下口,总会齿颊留香。
我记得看一些随笔,看当年的学者在抗战时期转移的时候最重要的财产就是一箱一箱的书,这也客观说出了纸质书的缺点:占地方,搬动费劲。这就像我空有几千册书却是在老家无法携带今天也无法展示的原因,只是有时候回老家随手带上一本在途中看看。
上了大学以及刚毕业在外工作,大量的买书是不现实的了。但是网络渐渐普及,网络文学也一度兴盛。比如榕树下、碧海银沙的且听风吟等等都是现在95后可能没听过的网站,但是那时可是真正的文学门户,刚去看了下榕树下这货居然还在只不过内容和影响均已江河日下,但当年投稿发表以及被推荐到首页心情别提多兴奋了。
我比较喜欢纯粹点的网站和论坛,一直不习惯猫扑、天涯那样的BBS,大杂烩看着乱,至多去看点八卦。虽然我很喜欢文学,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学了理科,后来和朋友讨论学习杀毒、网络等IT内容,进入了很多技术论坛,并因为谈得来很是在这些论坛流连了一阵子,在论坛中有两个版块是我停驻时间最长的,除了文区,就是电子书区,而且我往往同时是两个版块的版主,有些小伙伴至今笔耕不辍,如今也是有一定名气的网络作家了。
那时候当下主流的网络文学已经渐成气候,出现了很多流行一时的书,电子书区不是简单的txt文档的连载搬运,除了搬运,也有很多人在义务做着可执行电子书的整理和制作,就是把txt文档打包成exe、CHM以及PDF类型的电子书,加入电子封面、背景、音乐以及索引目录等等,而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因为exe是可执行程序,很多人觉得不安全,我选择较多的是CHM,也就是程序帮助常用的那种文档格式;也做电子杂志和可交互的电子书光盘,也因为这些简单自学了PS、网页制作和媒体制作方面的技巧,虽然是义务劳动,但是看到帖子下面网友们的感谢,内心也很满足。
下面的图片是我曾经做过的部分光盘的目录,集成了当时做电子书的牛人作品。
我拿一位大牛“漂泊的树”的作品展示一下效果,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方式了。
但是这些都是PC端的,不适于移动阅读。而恰好这时候,手机的娱乐功能渐渐兴起,电子书阅读就是内置或者可以安装的基本功能,同时期还兴起了“大屏”MP4,也就5寸大小,对比现在普遍的5.5寸手机都小,但是当时也是巨无霸了,这也成为我主要的看书工具,4G、8GROM当时看很大了,因为触摸屏起初还不流行,只能方向键翻页,足足用坏了好几个机器的方向键。
MP4和现在的手机一样有一个毛病,就是长时间看伤眼。我和朋友去中关村发现了汉王的电子书,电子墨水屏看着蛮新鲜的,有按键的有带触摸笔的,但是价格也不便宜。多,一个多月的实习工资呢,不舍得但是心里一直长草,后来转正以后很快就入了一个,后来参加活动主办方还奖励了一个福昕的,出差带着很方便,长时间的续航够支撑一次出差来回的。刚参加工作心境浮躁了,看不下去太文艺的东西,用汉王和福昕下载了很多玄幻、穿越的无脑文打发时间。
虽说现在的很多网文很水,也为了赚钱强行拖长。但是个人感觉也是出了一些精品的,比如萧鼎的《诛仙》、树下野狐的《搜神记》《蛮荒记》、凤歌的《沧海》《昆仑》,猫腻的《庆余年》,诛仙不用说了,因为游戏为人熟知,猫腻也是现在活跃的作者,推荐看烦了无脑文的找这几本来看看,应该不会失望。烽火戏诸侯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作者,独一无二的风格谁也学不来,可惜就是常常虎头蛇尾。
后来换公司的时候两个电子书阅读器都留给了室友,权当纪念,现在也不知道是哪的电子垃圾了。
电子书阅读器发展数年,多个品牌几经沉浮,目前来说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kindle。其它国内京东、盛大等也都有过同类产品,但是不成气候。掌阅是手机端用户最多的电子书APP,开始在安卓手机上就叫iReader,后来才变成了中文名称,同时期的熊猫看书等等都消沉了,掌阅还依然坚挺,没想到也开始做起了相关的硬件,本次从新浪众测体验的是其第三款电子书产品:iReaderLight。
收到iReaderLight外包装的观感设计比较文艺,有一点纸质书的感觉,而新浪众测新换的贴纸也相当的契合,灰底白字有旧版书的意味,两者相得益彰。
iReaderLight所带附件很简单,就是充电线、说明书及保修还有赠送的一张阅饼券,这个包装的厚薄也不可能带有充电器,用户使用随便的手机5V电压USB接口或者电脑输出充电即可。
我拿到的是黑色,在前年入手入门的newkindle之后没有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