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子榨菜”的说法很火。用榨菜下饭是国人一贯用以解决食物乏味的办法,只要有一包榨菜,这顿饭的味道就会好上许多。同理地,电子榨菜指涉的是年轻人吃饭时用来“下饭”的视频。在风格上,电子榨菜的特点是熟悉、亲切、轻松、毫不费脑,哪怕观众一边分心吃饭也丝毫不影响他们对视频信息的接收。电子榨菜可以是看过一遍又一遍的经典老剧,可以是氛围轻松的语言类综艺,可以是一些电子游戏或体育比赛的集锦,也可以是一些二次创作的影视剧解说。
网友对“电子榨菜”的定义电子榨菜还是一个“时间”概念。就像日本的泡面番就几分钟、与日本人冲泡一碗杯面的时间接近,吃杯泡面刚好可以看一集动漫;电子榨菜的时长最好也在一顿饭的时间,吃完饭视频差不多也播完了。因此,除了那些可以随时进入与退出的老剧、老综艺外,受欢迎的电子榨菜主要是那些时长在十几分钟到二十几分钟之间的视频内容,尤其是“十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十几分钟看完在播热剧最近更新的两集”等影视解说。这也成为年轻人追看影视剧的一种新姿态:不是完整看全片看全集,而是直接看解说。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这类“几分钟看完影视剧”的电子榨菜年轻人选择下饭的电子榨菜,重点不在于学习知识、品味经典,而在于在极短的时间里抓紧获取信息、抓紧放松。所以,那些影视解说的基本特点是信息直给、观众可以无门槛地接受与理解,“解说要做的不仅是把饭嚼碎,还要嚼烂,变成一摊面目不清的糊状物,方便观众进行吞咽”。譬如很多电影在解说后都被简化成“小美与小帅的故事”:男主角叫“小帅”,女主角叫“小美”,警察叫“佛波勒”,反派叫“丧彪”……影视解说榨干了镜头、调度、意象、蒙太奇、隐喻,将所有的影视剧都变成了“故事会”。
很多热播剧都有实时的剧情解说,两集的篇幅解说后在20分钟左右显然,这样的“文化速食”会遭到批评。年轻人并非不明白这一道理,但他们还是选择“几分钟看完影视剧”,影视剧内容质量的下滑、篇幅的注水固然是一方面,但年轻人时间的稀缺或是根本的症结。这是一个“时间”问题,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问题:他们休闲娱乐的时间太少了,专门腾出时间看一部两个时长的电影,或者每集40分钟好几十集的剧集,成为一件颇为奢侈的事情;甚至连休闲娱乐都是一种“加速”的状态——从倍速播放到把内容捣糊的影视解说,都可以窥见休闲娱乐的争分夺秒。
年轻人的时间到底都去哪了?人们曾乐观地畅想技术进步的未来:越少的工作、越多的休闲,为何事与愿违,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休闲娱乐,连休闲娱乐都得加速进行?
不断加速的社会
我们或许都听过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于年做过的一个预测:到21世纪,居民经济水平会达到非常富有的程度,我们每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现在看来,凯恩斯预测对了一半:居民的经济水平的确达到富有的程度,但每周工作15个小时的愿景却没有实现。与之相对的,人们的工作时间似乎越来越长了,至少是这几年,“”“超级大小周”成为不少大厂的标配,很多人一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经济水平在提升,工作时间也在加长,休闲娱乐的时间却在不断紧缩,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情形?
德国理论学家哈特穆特·罗萨的“加速社会”理论或能解释这一悖论。罗萨认为我们正进入一个加速社会,加速社会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科技加速。新科技(像是蒸汽机、火车、汽车、电报、计算机,或是互联网),几乎必然会造成生活实践、沟通传播结构与相应的生活形式当中的全面改变。这很容易理解,譬如随着技术进步,时间不断改变空间,以前从北京到上海路途漫漫,现在高铁6个小时直达。其二,社会变迁的加速,社会各个事物、信息的时效性已经越来越短了。比如微博上的热搜几乎是一小时一换,一周前全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