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动漫下载 >> 动漫下载优势 >> 正文 >> 正文

5岁孩子每天触网3小时,网瘾低龄化触目惊

来源:动漫下载 时间:2022/10/11

来源:半月谈

5岁孩子每天触网3小时、母亲午休被孩子刷走2.8万元、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和数据触目惊心。为何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会迷失在虚拟世界?如何为低龄儿童构筑网络防线?

1

沉迷游戏、被骗充值:

这些低龄孩子怎么了?

“警察同志,能帮我教育下孩子吗?他才5岁,就拿我手机玩游戏还充了钱。”安徽省六安市的张女士带着5岁的儿子小涛来到六安市城南派出所报警,张女士说,平均算下来儿子每天接触网络至少有3个小时,如果不让他玩的话,就会生气、哭闹。

张女士的爱人常年在外地工作,张女士每天上班时,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为了让孩子能自己学点东西,张女士在小涛2岁多时,就买了儿童平板电脑。由于儿童平板可以设置时间自动锁屏,张女士每天便给小涛两个小时的“平板时间”,下班后,小涛也会拿着她的手机看约一小时的动画片。

事发当天,张女士回家后正在打扫卫生,小涛对着手机喊了他最喜欢的动漫人物奥特曼,就跳出了奥特曼的相关游戏“奥特曼之格斗超人”。小涛便下载了这款游戏,在体验过程中进入了支付页面,由于张女士手机的锁屏密码和支付密码一致,短短十几分钟,小涛就完成了下载和充值。

无独有偶。安徽省芜湖市的刘女士在午休时,被沉迷游戏的女儿转走2.8万元,也因此报警求助。

小青和妈妈来到派出所报警

刘女士的女儿小青今年10岁,由于去年疫情期间需要上网课,刘女士便给她注册了一个QQ账号,方便小青用平板电脑上课、交作业等。一天,小青看到一个网络博主发布的“一天免费领游戏皮肤”信息,就主动加入了对方QQ群,并和QQ群主成为好友。

在这个群主的“指导”下,小青趁刘女士午睡时,拿走了她的手机,躲在卫生间将门反锁后,按照要求一步步点开了链接、发送验证码直至完成转账。其间,刘女士听到了几声短信提示音后醒来,去卫生间找小青,等到小青打开门后,刘女士发现自己手机里的元分3次被转走。小青跟刘女士说,这是为了激活游戏的免费皮肤,对方说激活后就会将钱退回。“现在都是手机支付,孩子平时不接触现金,对钱也没有概念,自己被骗了也不知道。”刘女士说。

10岁女孩小青加入了某网络博主给的QQ群,然后在管理员的提示下转走了妈妈手机钱包里的多元钱

年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多名办案民警认为,网瘾低龄化趋势明显,网络诈骗也开始瞄准缺乏辨别能力的低龄人群。

2

“触网”低龄化、实名制难落实:

谁让孩子误入“深渊”?

那么,为何会出现大量低龄网民?半月谈记者采访中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因素。

一是“触网”便捷化。《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调查发现,未成年网民使用各类上网设备的比例,依次是手机(93.9%)、电视(56.7%)、台式电脑(45.0%)、笔记本电脑(31.5%)、平板电脑(28.9%)。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的达到74.0%,其中自己有上网手机的为63.6%。

受访者认为,有可上网的设备是“网瘾”低龄化的直接原因。上述案例中的张女士和刘女士都表示,自己平时工作比较忙,就早早给孩子买了平板电脑。“认为孩子有东西玩就可以了,就不会来打扰我,有时回家也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现在才意识到,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张女士说。

安徽省定远县公安局蒋集派出所民警王洪超在其接触的相关案件中发现,过早接触手机、平板或沉迷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往往是父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17.html